“為了鼓勵天然氣產業發展,將考慮發揮價格杠桿調節作用,鼓勵以氣代油。”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能源戰略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將翻番,由目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4%提高至8%。
一邊是終端銷售價格居民難以負擔,一邊是低利潤供應的企業苦苦承受,在天然氣價改推進的道路上,“漲與不漲”一直讓定價部門進退兩難。
繼此前國家發改委統一將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提高25%后,國家能源局此番再度表態,以價格杠桿促進天然氣產業發展。專家認為,這一政策信號顯示了國家對天然氣產業的鼓勵態度和上調天然氣價格的決心,天然氣價格可能漸進式上調。
資源相對緊缺
大力發展天然氣是必由之途
提起我國能源話題,過高的消費能力與資源相對緊缺的矛盾必然是討論的核心。
在當日的論壇上,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發言稱,本世紀以來,能源供應緊跟需求拉動,出現超高速增長,我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今年就有可能超過美國。
然而,我國的資源情況顯然不能與美國相比。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能源運輸90%靠海運,存在導致油路中斷的眾多不安全因素,國際油價一路走高也使我國石油供應形勢異常嚴峻。
“從我國的能源結構看,大力發展天然氣是必然之舉。”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石油供應能力有限,長期受制于人;煤炭供應雖相對充足,但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和控制污染的大環境下,利用的增長前景也有限。
董秀成認為,在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下,石油、煤炭的利用只能保持穩定,風能等新能源目前只能作為補充,天然氣和核能成為我國能源供應增長的必然選擇。
價格卡住消費量
提價釋放供應空間
在我國當前的能源消耗中,天然氣的消費比例僅為4%,僅為世界平均水平24%的零頭,也遠低于亞洲11%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天然氣的供需矛盾中,卡住天然氣消費總量的不是需求,而是供應。我國天然氣現行價格偏低,明顯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價格。董秀成介紹,以西氣東輸二線的中亞氣源為例,到中國口岸價含稅超過每立方米2元,與西氣東輸一線的新疆天然氣價格相比,高出不止一倍,即使按國內氣的最高出廠定價算,也還有巨大缺口,這些虧損目前只能由企業承擔。
長期偏低的氣價,不利于天然氣利用效率的提高,反而刺激了市場的過度需求,造成天然氣供應緊張。董秀成認為,價格低造成低利潤甚至負利潤,嚴重影響了企業投資發展天然氣的積極性,這是制約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提高的主要問題。
天然氣價格可能漸進式上調
政策利好投資者“摩拳擦掌”
事實上,盡管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價改推進緩慢,但天然氣利用始終在加速發展,開發天然氣成為能源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
對于國家能源局的此次表態,董秀成認為,這顯示了國家對天然氣產業的鼓勵態度和上調天然氣價格的決心。
然而,天然氣價格影響電力、化肥等諸多民生行業,且直接關系百姓生活,提價難以一蹴而就。
“天然氣價格上調雖然阻力重重,但是不代表不能調整,國家可能會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案,逐步提高天然氣價格。”
此次天然氣價格上調前,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人士曾表示,國家計劃將燃氣價格每年上浮5%-8%,直到大致與國際價格水平接軌。
顯然,一系列的利好消息已經被投資者所捕獲,與兩年前的煤制油項目類似,近期全國各地有大批投資者摩拳擦掌,準備上馬煤制天然氣項目。據統計,目前我國擬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有14個,如果包含在建的,則有近20個。
對這股煤制天然氣上馬熱情,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在國家出臺明確的產業政策前,煤制天然氣及配套項目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準,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通知指出,煤制天然氣是資源、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國家能源規劃指導下統籌考慮、合理布局。
對于國家收緊煤制天然氣審批權,董秀成認為,此舉是為了防止產能過剩等問題,但并未改變鼓勵天然氣生產和利用的方向,大量投資者向煤制天然氣領域發展,恰恰證明了天然氣產業的利好。(張涵)
上一條:煤炭總量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下一條:能源局:“十二五”期間天然氣消費將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