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肥處有關專家近日在全國化肥中小企業節能環保推進研討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從產業方向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出發,氮肥企業可以依托自身優勢,在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中探索出一條投資適度、投入產出合理、風險可承受的路線。
根據“十二五”規劃要求,就近獲取資源、原料結構調整、動力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產品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已經成為今后氮肥產業發展的主旋律。當前,國內合成氨、尿素項目90%以煤為原料,大多位于煤炭資源地;另外10%以天然氣為原料,位于四川、重慶等地。而煤、天然氣、合成氣、氨、甲醇等原料,都成為氮肥企業進一步向煤化工等產業延伸的依托。
專家認為,當前大型煤化工項目都是由煤炭企業、電力企業建設的,風險承受能力強。因此,煤制油路線基本不適宜絕大多數氮肥企業。現有氮肥企業即使采用消化過剩甲醇產能的MTG(固定床甲醇制汽油)技術也應慎重。
另外,氮肥企業也不適合發展大型煤制天然氣項目。但對于采用甲烷化工藝的合成氨企業,能否控制改變合成氨操作條件,增加弛放氣中的甲烷含量,作為壓縮天然氣供應車用燃料、民用燃氣等高端市場,這倒是值得企業研究的。
據介紹,目前西部富煤地區的甲醇制烯烴均為大規模、一體化、短流程、高投入的模式,一套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投資在170億元以上。相比之下,處于東中部地區的氮肥企業,可以探索發展精細化工型的中小規模甲醇制烯烴裝置,原料從甲醇開始,結合自身合成氣的優勢,生產如環氧乙烷、環氧丙烷、丁辛醇、環氧氯丙烷、丙烯腈、丙烯酸等產品,且產品靠近消費市場,可以避免和西部項目的競爭。據測算,一套20萬噸/年的甲醇制烯烴裝置投資約10多億元,大中型氮肥企業可以承受。
專家還建議,今后國內煤制乙二醇有市場競爭力,乙二醇合成氣與合成氨聯合生產可降低成本,在技術成熟時,氮肥企業可適度發展乙二醇項目。(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