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批復同意將華能淮陰第二發電公司4×330MW機組氨法脫硫工程,列為國家示范項目工程。專家指出,此舉標志著我國氨法脫硫技術規模進一步大型化,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工程將由國內氨法脫硫技術領軍單位江蘇新世紀江南環保公司和華能淮陰第二發電公司共建。
我國是燃煤大國,二氧化硫減排任務十分艱巨。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先后引進10多種脫硫技術,大部分屬于石灰石—石膏工藝。這一工藝在脫硫的同時不僅產生大量的固廢石膏,不符合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而且工藝單一,讓同質化脫硫公司間惡性競爭,致使部分脫硫工程質量下降,環保隱患增多。
我國對氨法脫硫技術的探索,始于上世紀90年代。2001年,科技部將氨法脫硫技術列入“十五”期間863計劃能源領域課題。其后組織專家組依托在天津堿廠建設的工業化裝置,對863計劃課題“可資源化煙氣脫硫技術”進行驗收。國家發改委也提出我國應建設大型氨法脫硫示范工程。在隨后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中,科技部繼續對氨法脫硫技術的完善給予支持。
以江蘇新世紀江南環保公司為代表的民營科技力量,主要依靠企業投入和滾動發展,從小機組做起,逐漸做大,克服了氨法脫硫技術的堵塞、腐蝕、氣溶膠等一系列難題。他們采用化肥行業的產品液氨或廢氨水為脫硫劑,脫除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并轉化為硫酸銨化肥,沒有固廢和廢水產生。與石灰石脫硫工藝相比,該技術脫硫效率高,對煤種的適應性強,還可顯著降低能耗和減少碳的排放。在10多年的時間,已有近百家燃煤(熱)電站采用,實現了氨法脫硫技術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最大煙氣處理規模已超過國外最大裝置。(唐先武)
上一條:首個全國性煤化工行業組織在京成立下一條:發展增值尿素提高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