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蕭索迅速褪去,田野里涌動著勃勃生機。開春了,農民們都有著怎樣的期盼?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石家莊市部分農民……
一盼:農資價格降下來
市場“凈”下來
趙縣徐家宅村民王立明,去年秋天種了20畝小麥,他掰著手指給記者細算了一堆成本賬:每袋尿素比2010年漲了12元,磷酸二銨每袋漲價40元,機耕機播每畝分別同比增長10元。每畝小麥的成本合計同比增長71元。
“而現在小麥、玉米、大豆的市場價格卻沒同比上升,讓我們這些種地人感到有點不理解。”王立明說,他的20畝地,總共有7塊,最大的有5畝,最小的地塊才7分,這些零碎地塊的收種費用人家根本不論畝算,7分地也要收1畝的費用。這無形中又增加了生產成本。
韓村鎮農民張立夫說:“農資漲價,那是全局的事,咱左右不了大局,而這農資市場的亂象卻讓俺一頭的霧水。”張立夫告訴記者,每年一到秋種時,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到處都是賣化肥的,有的說是廠家直銷,有的吆喝著假一賠十,有的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把化肥送到了家門口,你說要還是不要。“亂,亂得叫俺農民心里沒有底。”
深有同感的還有種糧大戶李素敏。李素敏認為,整治農村農資市場亂象,不僅要開展農資下鄉宣傳、送法下鄉、放心農資產品推介、假劣農資產品展示和集中銷毀等活動。還要開展農資一體化服務。把大力推進農資連鎖經營作為“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工作的有效載體,要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
二盼:把“農技下鄉”
變成“農技駐鄉”
在記者調查采訪中,不少農民說他們期盼著農技下鄉能夠既送“技術”又送“實踐”。目前,有些農技人員下鄉喜歡搞花架子,在村里轉一轉,在田邊看一看,送幾本科教書,或者在培訓班上照本宣科,說幾句大話、空話就走人,這種農技推廣人員,是不受農民歡迎的。“農技人員必須深入田間,在實踐中手把手教農民怎樣栽種、怎樣管理,讓農民吃透技術、領會技術、消化技術,讓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入。”王立明說。
種糧大戶李素敏認為:“應把"農技下鄉"變為"農技駐鄉"。目前技術下鄉這種短期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農民需要,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科技服務。”“最好是建立農業技術駐村服務點,長期指導當地農業技術生產,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知識成果;或者開設"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綠色通道",建立農村24小時服務熱線;也可以培養一批農村科技"二傳手",成為"常住"在農民身邊的"土專家"。”李素敏認為。
三盼:“新農合”
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面對這些年各種農村政策所帶來的實惠,農民朋友們對“新農合”也提出了他們的新期盼。
“部分鄉鎮衛生院,作為"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為自身經濟利益,存在片面追求藥品差價,給農民開高價藥問題。"不選對的,只選貴的",這極大地損害了老百姓的參合熱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鄉干部感慨道。
據了解,現在鄉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基本上都拿“旱澇保收”工資,部分醫務人員存在干不干事都是拿同樣的錢,不愿再承擔風險的思想。“過去像剖腹產這樣的手術,在鄉鎮中心衛生院一例手術只需3000多元就能做好,而現在多數鄉鎮醫院都把這項業務推到市、縣級醫院,在縣醫院農民至少要花7000元以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干部說,現在稍有風險的病人鄉鎮中心衛生院就把他們推到市縣級醫院,誰都不想承擔醫療風險。
近年來,國家下大力氣推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幫助農民從“看病貴、看病難”的困境中走出來,讓農民看得起病、拿得起藥。然而,部分醫院、醫生開大處方、高價新藥、誘導患者接受超常規檢查等現象非常普遍,已成為醫療衛生行業的“潛規則”。
因此,農民普遍反映:“合作醫療好是好,但是水漲船也高。小病當作大病治,各種檢查少不了,報銷不抵藥價高。”農民期盼,“新農合”能真正成為農民的“民心工程”。(趙石星)